在中国东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,延吉市以其浓厚的朝鲜族文化氛围而闻名,这里的朝鲜族学校不仅承担着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使命,还通过独特的双语课程和传统游戏,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兼具现代教育与民族特色的成长环境,本文将带您走进延吉的朝鲜族学校,探索其双语课程的运作模式,以及传统游戏如何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。


延吉朝鲜族学校的双语教育模式

朝鲜族学校在延吉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,其核心特色是“朝汉双语教育”,这种教育模式并非简单地将朝鲜语和汉语并列教学,而是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,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。

  1. 课程设置的双轨并行
   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学生便同时接受朝鲜语和汉语课程,朝鲜语作为母语,承担了大部分学科教学(如数学、科学)的任务;汉语则作为国家通用语言,重点培养读写与交际能力,这种“学科语言+工具语言”的模式,既保障了学生的民族认同,也为其未来升学就业铺平道路。

  2. 文化浸润式教学
    在语文课堂上,朝鲜族童谣、民间故事与汉语古诗词交替出现;历史课则会对比讲述朝鲜族迁徙史与中华文明发展史,学习《沈清传》时,教师会引导学生讨论孝道在东亚文化中的共通性,这种对比教学,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。

  3. 挑战与创新
    尽管双语教育成果显著,但也面临普通话普及压力下的生源减少问题,部分学校尝试引入“三语教育”(增加英语),并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(如朝鲜语动画课件)增强课堂吸引力。


传统游戏:课堂外的文化密码

在延吉的朝鲜族学校,传统游戏绝非简单的课间娱乐,而是被系统纳入校本课程的文化实践项目,这些游戏兼具竞技性、协作性与文化象征意义。

  1. 尤茨游戏:策略与运气的较量
    尤茨(윷놀이)是一种类似飞行棋的掷棒游戏,使用四根剖开的木棒作为骰子,学生在体育课上分组对抗时,不仅要计算得分,还需背诵相关的朝鲜族谚语(如“一次掷出‘도’不算赢”),教师会借此讲解游戏背后的农耕文化渊源——木棒形状象征猪、狗等家畜,映射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。

  2. 跷跷板与农乐舞:身体中的文化记忆
    女生们喜爱的跳跷跷板(널뛰기)原为朝鲜族女性在深闺中窥探外界的活动,如今被改编为体育竞赛项目,参赛者需在空中完成转身动作并朗诵诗句,而农乐舞(농악)则融合了鼓点、杂技与集体舞,学生通过排练理解“互助合作”的村落精神。

  3. 教育价值的现代转化
    学校将传统游戏与STEM教育结合,在制作尤茨木棒时融入数学测量;分析跷跷板抛物线轨迹时引入物理知识,这种创新既避免了文化传承的形式化,又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。


双语课程与传统游戏的协同效应

二者看似属于不同维度,却在实践中形成了良性互动:

  • 语言能力的场景化提升
    游戏中的朝鲜语指令(如“모!(木棒竖立状态)”)帮助学生掌握生活化表达;而用汉语撰写游戏规则说明则锻炼了应用文写作能力。

  • 文化认同的具象化建构
    一名初中生在访谈中提到:“玩尤茨时突然理解了课本里说的‘朝鲜族乐观豁达的民族性格’——即使掷出最差的‘걸’,大家也会笑着喊‘下次翻盘’。”

  • 社区与家庭的参与
    学校定期举办“亲子游戏日”,邀请祖辈示范传统玩法,一位汉族家长感慨:“孩子回家教我跳板术语,这比背课文更能让他记住朝鲜语。”



延吉朝鲜族学校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民族教育的新路径:双语课程构建认知框架,传统游戏注入情感温度,当学生在跷跷板上腾空而起时,他们不仅跨越了物理高度,更跃过了语言与文化的边界,这种教育模式或许能为全球多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启示——真正的融合,从来不是消解差异,而是让差异成为对话的起点。

(全文约1580字)


注: 文中数据与案例基于公开报道及学术论文《延边朝鲜族双语教育现状研究》(2019),细节经过文学化处理以增强可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