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爱玲与上海的不解之缘
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,张爱玲的名字与上海紧密相连,她的文字里流淌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苍凉,她的笔下描绘了旧上海的浮世光影,而在这座城市中,有两处地方尤为关键——常德公寓(原名爱林登公寓)和《倾城之恋》的灵感背景地,它们不仅是张爱玲生活与创作的见证,更是解读她文学世界的重要密码。
常德公寓:张爱玲的文学城堡
常德公寓的历史与建筑风格
常德公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195号,建于1933年,原名爱林登公寓(Eddington House),是一座典型的Art Deco风格建筑,这座六层高的公寓楼,外观简洁而典雅,内部结构紧凑而实用,是当时上海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居所。
1939年,张爱玲与母亲、姑姑搬入常德公寓51室,后因战乱辗转,1942年她再次回到这里,住在65室(现为60室),正是在这间公寓里,她创作了《金锁记》《倾城之恋》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等代表作,迎来了她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。
常德公寓里的张爱玲生活
张爱玲在常德公寓的生活充满了孤独与创作的热情,她曾写道:“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。”她可以远离世俗的喧嚣,专注于写作,她的房间陈设简单,一张书桌、一台打字机、几本书,便是她的全部世界。
她喜欢站在阳台上俯瞰上海的街景,观察市井百态,这种观察后来成为她小说中细腻描写的来源,公寓生活记趣》里,她写道:“我喜欢听市声,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,听海啸,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。”
常德公寓的文学影响
常德公寓不仅是张爱玲的居所,更是她文学灵感的源泉,她的小说《封锁》中,电车在街头停滞的场景,很可能就来自她在公寓窗口的观察,而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里振保的公寓生活,也隐约可见常德公寓的影子。
常德公寓已成为张爱玲粉丝的朝圣地,尽管内部不对外开放,但许多文学爱好者仍会驻足楼下,仰望那扇曾经属于张爱玲的窗户,试图感受她笔下的上海风情。
《倾城之恋》的上海背景:战争与爱情的舞台
《倾城之恋》的故事背景
《倾城之恋》是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中篇小说,讲述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战乱香港中的爱情故事,虽然故事主要发生在香港,但小说的灵感与上海密不可分。
张爱玲在写作时,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,上海沦陷,香港也陷入战火,她本人曾在香港大学就读,对香港的都市风貌有深刻印象,但小说中的情感基调——乱世中的爱情、人性的脆弱与坚韧——无疑受到上海战时氛围的影响。
上海如何影响《倾城之恋》的创作?
尽管《倾城之恋》的故事背景是香港,但张爱玲的上海生活经验深刻塑造了小说的情感内核:
- 都市的繁华与脆弱:上海在战时的动荡,让她对城市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,小说中香港的陷落,象征着现代文明的脆弱,这与上海在战争中的遭遇如出一辙。
- 爱情与生存的博弈: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,充满了算计与试探,这种情感模式在上海的都市文化中尤为常见,张爱玲曾在散文中写道:“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。”这种“高压生活”下的情感博弈,在《倾城之恋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上海的地标与《倾城之恋》的隐性联系
虽然小说未明确提及上海,但一些场景仍能让人联想到张爱玲熟悉的上海地标:
- 舞厅与咖啡馆: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约会场所,让人想起旧上海的百乐门、大光明咖啡馆等社交场所。
- 公寓生活:小说中人物的居住环境,与常德公寓的都市生活体验高度相似。
张爱玲的上海:一座城市的文学记忆
张爱玲的上海,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,更是一个文学符号,她笔下的上海,是“华丽而苍凉”的,既有十里洋场的奢靡,也有战争阴影下的不安。
常德公寓是她观察上海的窗口,《倾城之恋》则是她对乱世爱情的深刻思考,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张爱玲文学世界的重要拼图。
追寻张爱玲的上海足迹
当我们漫步在上海的街头,仍能感受到张爱玲笔下的气息,常德公寓的砖墙、静安寺路的梧桐、外滩的灯火……这些地方承载着她的记忆,也继续影响着后来的读者。
张爱玲曾说:“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,我们坐在车上,不得不抓住点什么。”而她的文字,正是我们抓住的、关于上海的最动人的记忆。